湘电集团有限公司的相关报导
践行“十力”文化助推调结构转方式
湘电集团有限公司
湘潭电机,动力无限。
聚工业之力,成国家之力;依兴国之情,立公司之本。湘电以无限的发展动力,携着锐意进取的创新理念,跨出电工行业“摇篮”,实践着引领我国机电事业走向世界的远大目标。
湘电集团前身为湘潭电机厂,创建于1936年(当时厂名为中央电工器材厂,属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作为我国电工行业的大型国有公司,在70多年的创新发展中,日积月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培育了诸如“十二条板凳精神”、“技保队精神”等精神文化。这些文化为公司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我国市场竞争格局的转变,在计划经济时期的大规模、宽领域、多元化的发展战略日渐制约湘电做强做大。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对公司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一样的文化理念进行整合,提炼出适合新时期发展的公司精神(原动力)、公司宗旨(支撑力)、公司愿景(前瞻力)、公司目标(方向力)、公司信念(创造力)、核心价值观(核心力)、经营理念(发展力)、公司风格(承载力)、用人思想(凝聚力)、公司宣传语(品牌力)等十大核心理念。
这些文化理念随着公司管理的完善和实力的提高而慢慢地组合、升华为“十力文化”,进而以文化的形态反过来规范、引导、影响湘电的发展,为社会、消费者、股东、职工提供向前发展的动力。
近些年来,我们以“力文化”引导职工转变发展观念、明确发展路径,为加快调结构转方式进程,提供了思想保障与精神动力。
一、践行“十力”文化,凝聚调结构转方式的广泛共识
21世纪的头一二十年,对公司来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需要完成好职工群众赋予的历史责任,实现“领军中国电工装备制造业”的公司目标,必须用与时俱进、自强不息、充满激情、富有活力的“十力”文化,培育与调结构转方式重大任务相适应的公司核心竞争力。
公司通过采取中心组学习、党员集训、学习型组织建设、创先争优活动、职工系统教育、公司文化论坛、公司文化知识抢答赛等多种形式在全公司宣贯“十力”文化,全体职工不断创新观念、创新管理,把自己信奉的“同力湘电,实现自我”的价值理念付诸实际行动。“做大”必须先“做强”,“大舍”才可以有“大得”,这种认识成为我们实现调结构转方式的共识。
(一)经营公司的理念从追求发展规模向追求发展质量、发展效益转变。我们在推进集团各项工作中,充分运用包括文化管理在内的现代公司管理理念,不断提高自主创新、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在追求技术领先的同时,更留意满足消费者需求;
在重视国防装备的同时,更留意寓军于民;在提高综合实力的同时,更留意创新公司价值;在推进管理变革的同时,更坚持市场取向,以理念创新引领跨越发展。通过共同努力,提高市场和社会对公司的满意度,提高公司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保证公司迅速走上既效益高又成本较低,既规模大又结构好的科学发展轨道。
(二)坚持发展与主业相关的产业,实现“兴业报国,共赢共享”的公司宗旨。“兴业报国,共赢共享”作为支撑力,是我们抵抗不利内部、外部因素,获取生存、经营、发展的力量。面对公司20个大类、188个系列、3000多个品种的产业结构,我们按照“瘦身”“归核”思路,大胆地做加减法,把与方向力“领军中国电工装备制造业”不一致的业务坚决剥离,将那些有利于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资源实行整合,强化湘电的主要业务。
同时,我们与美国西屋公司、美国福斯公司、瑞士ABB公司、日本东洋公司等国际知名公司广发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与商品研发工作,把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更加好地结合起来,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快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商品结构升级换代。
(三)坚持“严谨创新感恩自强”的公司精神,不断推进调结构转方式。“严谨、创新、感恩、自强”是推动我们事业前进的力量源泉。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我们需要实现调结构转方式难易度非常大,但历史和时代又赋予我们重大的责任和使命,我们没有退路,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可以突破发展瓶颈寻找到我们产业升级、优化发展方式的环境和土壤。
2003年实施商品瘦身归核战略。2008年,提出继续解放思想、转变发展理念,加快公司从经营商品向经营公司的发展理念转型。2009年,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提出转变发展方式的五个方面的重大任务。今年,根据对经济环境和市场形势的判断,决定调整产业布局,积极推进公司的调结构转方式。
二、践行“十力”文化,明晰调结构转方式的具体路径
如何发展,关系着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思考两大问题,即如何使湘电集团进一步加快发展,如何让全体职工更加幸福。我们以核心价值观“求发展为要,谋众福为责”为主导,所形成的使公司生存、发展的内在主导力量,我们的。我们坚持“机电一体化,竞争差异化、经营国际化”的经营理念,采取一系列措施,明晰调结构转方式的具体路径。
第一个是战略结构调整。
一是抓战略规划,明确提出通过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打造新能源成套装备、电气成套装备、车辆成套装备、船舶电力成套装备等四大支柱产业,着力培育核心研发、核心制造、核心验证、核心集成,形成公司在市场环境下的独特核心竞争力,构建具有国际化运作体系的大公司集团,力争2012年实现经营业务收入300亿元,“十二五”末期力争达到600亿元;
二是利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级公司技术中心、国家新能源风力发电机研发(实验)中心、国家工矿电传动车辆质检中心平台,抓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开发,努力抢占低碳产业技术制高点。研发应用节能减排实用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研发应用风能、太阳能等商品核心技术,发展新能源产业;研发应用船舶电力推进技术,大力发展船舶全电系统产业等。
第二个是组织结构调整。2004年年初,为适应形势和发展的需要,我们对股份公司实行了事业部改制,以现有四大主导商品和核心技术为主体,建立直接面对市场的电机、军工、电气、车辆事业部,同时设立事业推进部、公司营运部等部门。这种事业部制的调整,大大提高了公司管理体系运作效率。公司还充分调动发挥激励和约束机制的作用,促使紧扣经营业务、规模特色各异的其他子、分公司发挥自身优势,积极面向市场,参与市场蓝海竞争。
第三个是商品结构调整。
(一)以市场为导向,在强化研发手段和能力的同时,改变新商品开发策略,选择重点,实现突破,保证新商品销售收入增长幅度达到20%以上;
(二)对商品进行“瘦身”、“归核”,形成四大类核心产业。
一是电气成套装备制造。主要商品有交直流大中型电动机。新研制开发的大型沟通变频调速电动机具有与国际知名公司竞争的优势。
二是车辆成套装备制造。主要商品有大型矿山开采运输成套装备、城市车辆及其电机电器控制系统。其中108吨、154吨、220吨、300吨电动轮自卸车、城市轻轨车,采用了当今我国牵引车辆的最新技术,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
三是新能源成套装备制造。根据国务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部署并结合湘电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的发展思路是:优先发展风能、重点发展核能、加速发展太阳能。主要商品有太阳能热发电系统、20千瓦的小风机、5兆瓦海上直驱风机、1.5兆瓦以上异步发电机、1.5兆瓦以上永磁发电机、2.5兆瓦以上整机系统集成、分布式供能系统高压变流器及软开关、直驱型风力发电变流控制系统、风电机组整机设计及制造。
四是大型船舶电力成套装备制造。主要商品有10~20兆瓦级新型感应电动机推进系统成套商品、“大船”项目ZX电机、大功率储能电机、永磁吊舱推进电机等。
三、践行“十力”文化,助推湘电科学跨越发展
公司发展的活力一方面取决于制度的合理化、现代化和经营机制的活性化;另外一个方面则取决于在先进的价值观指导下形成的先进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
我们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深化对“十力”文化特殊功能的认识,使集团上下树立了强烈的市场意识、发展意识、风险意识和创新意识,进一步强化了各单位对调结构转方式的执行力。
在工作中,牢固树立“湘电第一”的意识,切实增强湘电“一盘棋”的思想,自觉以湘电的整体利益为第一、以湘电职工的利益为第一,坚持既定工作措施、严格落实各自责任,坚持围绕结构调整这一方向,在服从大局安排的基础上提高工作的协同性、均衡性和可持续性,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十力”文化建设促使湘电集团更具市场生命力、竞争力,取得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公司持续保持40%以上增长幅度,国有资产实现了保值增值,总资产从2003年底21.77亿元增加到如今的133亿元,
2010年工业总产值规模有望从2003年的8.85亿元突破达到100亿元。公司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公司、全国公司文化建设功勋单位、全国诚信公司、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湖南省优秀公司、湖南省文明单位等一系列荣誉。
这些荣誉的取得,极大地增强了作为湘电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为公司调结构转方式、科学跨越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湘电历经曲折坎坷和严峻挑战而始终长盛不衰、充满生机,源自于有着永不自满的创新动力、释放独特能量的“十力”文化。“知其力,用其势”。
我们坚信,不断创新的“十力”文化必将为我们的调结构转方式提供强大的承载力,必将把一个更加充满活力和更富竞争力的湘电带入新的发展空间。
我们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兄弟单位的支持和帮助下,我们将加快调结构转方式各项工作,为我国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交通体系提供技术、装备与服务,朝着党和国家领导人期望的湘电要“装备中国”和“装备全球”的战略目标阔步前进。
广东亚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公司简介
二十多年来,亚仿始终以“创建一流民族高科技公司”为己任。
从1988年到2000年,这是亚仿的成长阶段。
国内电力事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亚仿的成长。
1991年,亚仿完成了两套火电站仿真机的研制和生产,标志着亚仿已开始成熟掌握仿真机的制造技术。
1992年1月25日,小平同志南巡来到了亚仿。在这一个难忘的日子里,小平同志的亲切教诲,激励了一代亚仿人的成长。
1992——1993年底,亚仿成功开发了具有知识产权的仿真支撑软件,为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亚仿承接了秦山核电仿真机项目,打破了国外对我国核电仿真机的封锁和垄断。
随后,亚仿又先后进入了化工、电网、航空、军事、娱乐、动感、虚拟现实等领域,实现仿真系统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亚仿与工程中心成功开发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达到当今国际先进水平的支撑软件和平台,研制完成了“秦山核电仿真机组”、“仿进口600MW火电机组全范围仿真机”、“化工生产全流程仿真机”等十几项国内首创工程。获得了包括“1995年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九五计划优秀成果奖”在内的一系列奖励,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具有核仿真能力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在国内外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实施火炬计划十余年来,包含仿真、控制和信息这三大领域的系统工程业务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与提高。
亚仿在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发展,涉及电力、冶金、石化、环保等多个行业,可为众多使网民提供各种不一样规范的监控系统、DCS、DAS、PLC程控,SCADA系统、电能管理系统、在线性能分析及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投运及技术培训全过程服务。
在信息系统方面,亚仿依靠丰富的大型开放式系统开发与集成经验将Internet/Intranet/ Extranet网络系统集成与应用、网站建设、电子商务平台、ERP系统、设备管理系统、CRM系统、三网合一工程、宽带多媒体应用等作为公司的主导方向,并积极参与通讯、能源、公司、政府系统工程以及国家的“三金”工程相关的信息系统的开发与集成。
在本阶段,亚仿的系统工程产业化能力得到了有力的提高。进口替代,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在发展高科技和实现产业化的进程中创立了亚仿品牌。亚洲最大的仿真产业基地在中国、在亚仿。这是一段辉煌的成长历程。可以说,亚仿的创立与成长,是我国仿真领域的一座里程碑。
从2000年到2004年,这是亚仿仿真技术发展的第二阶段——勇敢创新、深度开发。
党中央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广东省政府在工作报告中也指出了“把高新技术产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作为全省经济的第一增长点”。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亚仿综合应用仿真、控制、信息技术来实现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从此形成了集仿真、控制、信息三位一体的高级集成系统工程,并且使上述三者处在同一平台上运行,以获得最佳的性能与效果。
传统产业改造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用系统的观点来分析各方面的问题,策划、拟制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针对不一样的实际状况,因地制宜进行调整,量体裁衣。以网络为核心的三位一体高级集成系统工程,把对单一工程项目的开发提高到了整体解决方案的高度,其主要技术特征是在线仿真和在线决策控制,并扩大了仿真技术的应用空间,从培训、验收扩展到在线、保安全、促经济。
在本阶段所获得的重要成果有:垃圾电厂控制系统项目、钢厂数字采集系统、水泥厂控制系统、数字化钢球磨煤机优化控制系统、数字化电厂以及Naibor(耐博)计划商品。
从2005年开始,亚仿迎来了仿真技术发展的第三阶段——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循环经济的实现。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大大推动了软科学决策理论的发展。仿真技术又是研究大系统、帮助科学决策的最佳工具与手段。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仿真技术的大发展带来了极好的机遇。
亚仿将在线仿真技术应用于钢铁行业,为节约能源推动循环经济的实现做好服务。
继与广东韶关钢铁厂合作之后,亚仿又接下来与山东济南钢铁厂、湖南湘潭钢铁厂等冶金公司进行全面合作,对钢厂能源系统进行静态计算和动态分析,实现在线决策优化控制,节能消耗,以获取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社会效益,降低我国钢铁行业的能源消耗水平,促进整体发展。同时,进一步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构建节约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亚仿未来的发展方向是:
积亚仿二十多年之基础,继续拓展仿真、控制、信息三大领域业务;以集仿真、控制、信息三位一体技术的高级集成系统工程为基础,进一步拓展电力、钢铁、化工、水泥等工业系统的在线仿真与在线决策控制业务;进一步开展法院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拓展与深化娱乐和运动仿真系统建设;开展经济仿真的分析与验证;开拓交通仿真业务领域;商品与技术经历二十多年来的不断努力,亚仿已先后完成了百余个火电站、核电站、变电站、电网、石油化工、船舶、飞机和娱乐与运动仿真等国内外大型仿真控制项目,其中大多数是国家、部、省级的重点科技项目,其技术均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它的实施与完成大大推动了中国仿真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为我国仿真机产业化的实现作出了卓越贡献。仿真,也称模拟,是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化建模技术、图形图象技术、仿真支撑软件技术等多学科技术为基础,根据被仿真对象的结构、原理、流程、特点,对真实的环境或过程进行模拟和再现。利用仿真技术所生产、制造的商品可用来进行培训、设计、可行性论证、前期验证和实际运行状况分析及优化。亚仿成立伊始,便承担了被列入首批国家级火炬计划的“工业系统仿真与控制装置”项目,继而又被列入重点国家级火炬计划。所以,亚仿的技术是在高起点上开始的。
90年代初,公司独立开发成功自有知识产权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级仿真支撑软件系统及各种自动建模软件,突破了国外在高级仿真技术方面对中国的障碍而成功地应用于核电、航空、航海、军工、电力、化工等领域,大大加快了我国在实时仿真事业方面的发展步伐。
短短几年里,亚仿研制出了“首台仿进口火电机组仿真机”、“首台双切换火电机组仿真机”、“首台航海轮机仿真机”、“首台飞机驾驶仿真”、“首台核潜艇高平台仿真机”……
在高新技术高速发展的熔炉中,亚仿壮大成熟:
1995年,成功研制的国内首台核电站全范围仿真机--“秦山300MW核电机组全仿真机”荣获“95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令我国跻身于国际仿真业界先进行列,一跃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制造核电全仿真机的国家之一,翻开了中国仿真史上的崭新一页,为公司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1996年12月,亚仿承担了“国家仿真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组建任务,并于2000年12月成功通过国家科技部的验收。这是国内仿真控制领域的唯一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997年,顺利通过德国权威认证机构TÜV的ISO9001认证,确定了设计/开发到生产、安装和服务的品质保证模式。对于系统工程而言,质量是商品的生命源泉。亚仿是国内仿真业界首家通过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单位,并坚持在公司的发展历程中,随时将新商品积极纳入质管体系,保证质量。
1999年,亚仿运用多年来日积月累的系统工程经验,利用仿真技术优势,在计算机千年虫大决战中又创造了辉煌业绩。亚仿以优质高效的服务,为我国外各个行业解决了大量的千年虫问题,如华能集团下属多家电厂、香港青山电厂、贵州水城钢铁集团公司、武汉招商智能楼宇和上海宝钢等数十家公司,在国内同行中当属前茅。
经历二十多年来的不断努力,亚仿已先后完成了百余个火电站、核电站、变电站、电网、石油化工、船舶、飞机和娱乐与运动仿真等国内外大型仿真控制项目,其中大多数是国家、部、省级的重点科技项目,其技术均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它的实施与完成大大推动了中国仿真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为我国仿真机产业化的实现作出了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