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数学优化设计 一次函数 紧急!紧急!紧急!好评多多!!!
分析:
(1)依据当0≤x≤25时,结合图形分别计算出货车从H到A,B,C的距离,进而得出y与x的函数关系,再利用当25<x≤35时,分别计算出从H到A,B,C的距离,即可得出y=100;
(2)利用(1)中所求得出,依据x的取值范围,得出y与x的函数图象以及直线y=100的图象;
(3)结合图形即可得出辆货车每天行驶的路程最短时所在位置.
解答:
解:
(1)∵当0≤x≤25时,
货车从H到A往返1次的路程为2x,
货车从H到B往返1次的路程为:2(5+25﹣x)=60﹣2x,
货车从H到C往返2次的路程为:4(25﹣x+10)=140﹣4x,
这辆货车每天行驶的路程为:y=60﹣2x+2x+140﹣4x=﹣4x+200.
当25<x≤35时,
货车从H到A往返1次的路程为2x,
货车从H到B往返1次的路程为:2(5+x﹣25)=2x﹣40,
货车从H到C往返2次的路程为:4[10﹣(x﹣25)]=140﹣4x,
故这辆货车每天行驶的路程为:y=2x+2x﹣40+140﹣4x=100;
故答案为:60﹣2x,140﹣4x,﹣4x+200,100;
(2)依据当0≤x≤25时,y=﹣4x+200,
x=0,y=200,x=25,y=100,
当25<x≤35时,y=100;
如图所示:
(3)依据(2)图象可得:
当25≤x≤35时,y恒等于100km,此时y的值最小,得出配货中心H建CD段,这辆货车每天行驶的路程最短为100km.
初二语文教案桃花源记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升,促进教研活动的开展。以下是我精心准备的初二语文教案桃花源记,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初二语文教案桃花源记1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积累的学习古文的方法全面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
2、了解陶渊明,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情感。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主要内容,深刻情感等写作特色,并能学以致用。
教材分析:
这篇流传千古的文章,引发了无数人的向往和追求,我们不仅要欣赏桃花源的美景,更要提升学生的心灵境界。由于初三的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功底,具备初步发现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只要课上老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就能感受桃花源的幸福生活,理解陶渊明的内心世界,理解他的社会理想。故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1、运用学文言文的方法积累常用文言知识。
2、使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
3、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新课标强调:“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认为教师应教给学生学法,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诵读法、想象法、小组讨论法等,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营造美的意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桃花源,深入到文本的最深处,走进陶渊明的内心去理解他写作的意图,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让学生也来创作,得到能力的提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桃花盛开,美景如画,一位诗人漫步其中,满怀愁绪、愤慨与无奈,曾经满怀豪情,胸怀天下,不料社会动荡,一片污浊。于是他独善其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不逍遥自在;于是他归隐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好不悠闲惬意;于是他寄情山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用旷达的胸襟去包容命运的不幸与悲哀。
今天,让我们跟随这位诗人的足迹,走进桃花源,去聆听诗人对理想的诉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生说,师补充)
三、出示学习目标(2课时的总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四、稍作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1、诵读课文。
(1)自读。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等。
(2)指名读,点评。
2、了解文意。
借助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以及小组讨论疏通文意,注意落实关键字词的意思,将不懂的做上记号,自学结束后提出来全班讨论。
质疑求助——归纳整理
如:
(1)书中注释及补充的重点字词;
(2)古今异义字词;
(3)通假字;
(4)一词多义;
(5)同义词;
(6)成语;
(7)句子翻译;
(8)故事内容等。
五、课堂提高,优化练习
请在“桃源漫步”“桃源上学”“桃源放牛”“桃源作客”“桃源游戏”等角度,自选一个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描绘,不少于200字。
六、总结得失,练习背诵
初二语文教案桃花源记2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3)理解文章的叙事脉络。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起伏,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俨然(yau)阡陌(qianmo)诣(yi)
2.熟读课文,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衰败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年轻时怀揣壮志,博学多才,性格不羁。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有志难伸。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腐败,辞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疾病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展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与农民交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避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悉:全。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告:告诉(他)说。不足:不值得。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卧…#8226;怯。如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如此
古义:像这样说如此
今义:这样
缘
古义:沿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
古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舍弃便舍船寻:寻找寻向所志
房子屋舍俨然不久寻病终
志:做标记处处志之向:以前寻向所志
标记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
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五、作业
l#8226;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全对的一项是()
A便得一山(得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弃、放弃)屋舍严然(房屋)
C.缘溪行(行船)复行数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二)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渔人甚异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
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
(三)下列各旬的加点字,不能用“都”解释的是()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此人—一为具言所闻,首叹惋
(四)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4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二课时
一、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
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
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呼陌交
通,鸡犬相闻。
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讨论并总结:阐述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奇,揭示桃源与外界隔绝的久远。
-
提问:渔人一一讲述所见,桃源人为何“皆感慨”?
讨论并总结:因桃源之外的世界动荡不安,黑暗混乱而感慨,因桃源之外的人未能过上安宁和平的生活而感慨。
-
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总结: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同时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
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标记”,为何再往时,“寻找标记,却迷失,再也找不到路”?
讨论并总结: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让人感觉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
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该如何评价?
讨论并总结: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将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串联起来。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整齐、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离开桃花源
导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无
问津者
似有而无的
理想社会
五、作业
1. 课后练习。
2. 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县各之。
(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进秦时乱,申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边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感慨。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 文中加括号的地方都省略了主语,请补出。
2. 文中加点的“要”读作_,加点的“间”读作。
3. 文中加点的“要”的意思是_,在这段文字中还有个表达这意思的词,它是。
4. “妻子”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词性是,而在文中,它指的是_,是个短语。
5. 翻译句子。
不足为外人道也:__。
6. 桃源中人“皆感慨”的原因是:______。
7. 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语句。
“不复见”说明桃花源人安享生活,也映射了他们历经战乱之痛,对世界的战乱持“厌倦并远离”的立场。
6、村人“无不惋惜”,是为何?当渔人欲离去时,桃源人为何叮嘱“不可对外人透露”?这句话在情节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因为桃源难以被外人发现,加之桃源人“不复见”“与外界隔绝”,所以对世上的动乱黑暗、秦朝以后的朝代更迭而惋惜,也为世上百姓所遭受的苦难生活而惋惜。他们不愿外界的人干扰他们宁静、和谐、幸福的生活。这句话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笔。)
第四、五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叙述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寻找桃花源却一无所获的情况。
1、渔人既然“处处记下”,但“按照所记寻找”“最终迷失,无法找到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意图何在?
(不矛盾,这样让人感觉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托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这不仅增加了故事的曲折性,更主要的是可能激发读者的惋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这美丽的世外桃源。)
2、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像刘子骥这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兴奋地想要探访,可见其真实性!这一节对桃花源令人向往和难以寻觅的描绘进行了渲染,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增强了表达效果。)
3、最后两段与哪句话相呼应?(“不可对外人透露”)
三、赏析写作特色、领悟主旨
1、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脉络清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本文重点是作者借助“桃花源”来表达社会感想,所以中间部分对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进行了详细描写,而对“忽逢桃花林”和归来得寻“迷路”“未果”的传奇性开头、结尾,则写得简洁明了。
2、课文在情节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请具体谈谈。
(情节的曲折、跌宕。表现在:①渔人迷路了,会怎样?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个神奇之地。③渔人“想要探究桃花林深处”,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④渔人进入桃花源的道路曲折迷离,引人好奇:里面到底有什么?⑤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这般自由幸福?⑥渔人离开时,桃源人叮嘱他“不可对外人透露”有何用意?⑦为什么人们再寻找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使课文情节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盎然。)
3、你是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这一理想社会的?
(言之有理即可,如这一理想社会体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愿望的寄托。)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有人说陶渊明创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
2、亲历桃源:假如你亲身到了桃花源,请发挥想象,描述一个特定情境,展现桃源之美。
(2)人异。如人异,那是因为“其中往来耕作,男女服饰,皆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更无论魏晋”。
(3)迹异。如迹异,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标记”,后“寻向所标记,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五、品读课文
在专注的品读中,神游这个美丽欢乐而又错综复杂的桃源胜境。
六、研读课文,悟主旨
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存在吗?作者为什么要写呢?我们又该如何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呢?
(学生深入文本,领悟文中主旨,各抒己见。)
七、总结全文
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的回避,而恰恰是他光辉理想的依托。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着中华大地的千年变迁,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倘若陶渊明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八、布置作业
1、课后选读以下诗作:《桃花源诗》(陶渊明)《桃源行》(王维)《桃源图》(韩愈)《桃花溪》(张旭),
可以摘抄文中优美诗句,也可以写心得体会。
2、千百年来,“桃花源”已成为人们在失意时精神的避难所,演化为一种“桃源情结”。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桃花源”魅力长存的原因。
3、请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写一篇习作。